《三國演義》作者 - 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 名本, 字貫中, 號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說家, 《三國演義》的作者。山西並州太原府人, 主要作品有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 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 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當元仁宗延祐年間, 羅貫中父為絲綢商人。元代中期, 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 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 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 不少北方的知識份子、書會材人”, 如關漢卿、鄭光祖等人, 都先後搬遷到了杭州一帶。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 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 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7歲開始, 他在私塾學四書五經。14歲時母親病故, 於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但是羅貫中對商業不感興趣, 在父親的同意下, 他到慈溪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羅貫中號湖海散人”, 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西元13451355年間, 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裏說書, 一些雜劇作家, 也在這裏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 到了這裏, 自然不願離開遠去。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 羅貫中辭別趙寶豐, “有志圖王的羅貫中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起事稱霸的張士誠是滅元功臣。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 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同年, 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 張士誠只好投降。降元後, 張士誠貪圖享樂。到至正二十三年, 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 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 但是不被採納。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 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 返回老家太原。至正二十三年(西元1363年)九月, 不久, 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 再次北上, 到至正二十六年, 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 當在該年以後。這時, 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 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 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 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 之後卷數的寫作, 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貫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 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 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傅施耐庵, 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 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 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明朝建立後, 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曾令各行省連試三年。由於曾與朱元璋為敵, 羅貫中不得不放棄了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明洪武14, 羅貫中寫出了《三遂平妖傳》(20回本), 此後, 便一發而不可收, 創作了《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隋唐志傳》等著作。
有專家認為, “有志圖王的早期經歷與其晚年的特殊心境, 是羅貫中偏好政治歷史題材小說, 並在這類小說上取得藝術成功的關鍵。一是用三國故事作為題材寫出了《三國演義》, 一是用兼歷史與英雄傳奇品質的梁山好漢故事編輯《水滸傳》(通行的說法, 比如說《中國文學史》贊同由施耐庵原創、羅貫中編輯整理成書的說法)。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 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 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 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 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和戲曲, 但以小說成就為主。關於他的小說, 《西湖遊覽志餘》稱他編撰小說數十種”, 又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作品, 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 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也和施耐庵一起編寫過《水滸傳》。
這些作品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就最高。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 起自黃巾起義, 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 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 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把歷史和文學自然結合, 有現實的描繪, 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為嘉靖本, 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說創作外, 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 極為清新。他現存戲曲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雜劇。雜劇的基本思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類似, 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係, 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面。
大約在西元13851388年間, 羅貫中活了七十歲, 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廬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羅貫中的藝術造詣, 首先得益於他對歷史資料的諳熟、對歷史人物的深刻瞭解。他吸收了陳壽的《三國志》的長處, 取得了民間話本《說三分》的精華, 收集了數以百計的大小故事。他對成百上千的帝王將相謀臣武夫的姓名、性格特徵, 甚至不少人物的社會關係、歷史命運和仕途風雲, 都瞭若指掌。這一番廣采博納、熟記活用的功夫, 是羅貫中將一百年歷史盡收眼底、聚整世紀風雲於筆端的底氣所在。
矛盾衝突, 是歷史小說的最誘人之處。作者可以用它來造勢, 用它來展示人物行動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羅貫中的拿手好戲之一, 是善於造勢。造成緊張的形勢, 以此作為矛盾衝突的原動力。羅貫中最善於寫戰爭, 《三國演義》中的上百場戰爭都寫得各具特色, 無一重複。赤壁之戰, 尤其寫得精彩。赤壁之戰的第一個特色是兩國開戰, 三方參與;既有大量的軍事活動, 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動, 將三國時期的主要謀臣戰將都引人這些活動之中。第二個特色是推進和解決矛盾的方法是以鬥智、伐謀為主, 而不是以交鋒為主。作品中大量描寫和記敍的是文戰而不是武戰。第三個特色是時代特徵, 赤壁之戰之前是諸多軍閥混戰時期, 而赤壁之戰的一把火, 燒出了半個世紀的三國鼎立的歷史。第四個特色是地理特徵, 曹操、孫權雙方, 中間橫著一條長江, 這條長江上垂高天, 下接厚地, 渺乎蒼蒼, 浩乎無際, 或大霧迷天, 或驚濤拍岸。於是作戰雙方, 都圍繞這一條大江大做文章。這條大江的陰晴變化, 時刻都影響著作戰雙方的戰略戰術。第五個特色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 既有敵我之間的矛盾如曹操要滅孫權, 又有盟軍內部的矛盾如周瑜要殺諸葛亮;既有明槍、有暗箭、有勾結、有背叛、有正義的伸張, 又有陰謀的破滅。第六個特徵是:矛盾鬥爭的結果出人意料:最強者敗, 最弱者勝;兵最多者敗得最慘, 兵最少者獲利最大。
羅貫中最突出的成就, 就是塑造出了永遠都光芒四射的典型人物。這些人物, 幾百年來都活躍在中國的舞臺上, 印在中國老百姓的心坎裏。情節曲折而新奇, 語言個性化而凝練, 也是羅貫中的歷史小說的一個特徵。有人甚至稱羅貫中為中國古代小說之王

羅貫中紀念館坐落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城新區羅莊村, 占地面積34400平方米, 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 由曲阜古建築學院設計, 仿明代建築風格而建, 青磚灰瓦, 雕樑畫棟。主體建築有貫中堂、水滸苑、三國苑、貫中居、羅園、碑廊等, 紀念館外建有南北兩座羅貫中故里牌坊, 北牌坊雕繪三國故事, 南牌坊雕繪水滸故事。兩座牌坊分別由學者馮其庸、歐陽中石題寫坊名。兩架牌坊均高16.6, 30。紀念館主體建築貫中堂為明代宮殿式風格, 羅貫中鑄銅坐像, 2.7, 1噸。兩側對聯至聖尼山孔夫子, 大賢東原羅貫中

《三國演義》介紹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 以描寫東漢末年的戰爭為主, 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三國鼎立三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 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裏行間, 既有情節, 也有兵法韜略。本書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 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與《三國志》基本相同, 是在固定形象基礎上, 進行再發揮, 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本書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 照顧到讀者希望瞭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 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 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 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 塑造了一批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讓現代的人民, 感受到三國英雄的人物的特點。
按照《三國演義》版本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進行分類。學術界一般把其版本分為四大類:1. 通俗演義版本類;2. 志傳版本類;3. 批評版本類;4.毛氏版本類。
通俗演義
《三國演義》通俗演義版本類甚為複雜。種類繁多, 包括嘉靖刊本、夷白堂刊本、周日校刊本、夏振宇刊本、鄭以楨刊本、古今演義刊本等。各版本均為240, 每則又列有一單句標目。其中, 嘉靖刊本和夷白堂刊本為24, 每卷十則。周日校刊本和夏振宇刊本為12, 每卷20則。
演義通俗篇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為依據進行改編而創作的小說。其不少故事情節乃作者根據小說創作需要而虛構, 其以故事情節曲折多變和人物形象凸顯而著稱。而且, 其語言淺顯易懂。
志傳版本
《三國演義》志傳版本類包羅萬象, 涵括餘象鬥本、余評林本、湯賓尹本、黃正甫本、喬山堂本、楊閩齋本、鄭雲林本、朱鼎臣本、忠賢堂本、楊美生本、雄飛館本、三餘堂本、北圖本、種德堂本、嘉慶本、誠德堂本、忠正堂本等數十種版本。
《三國演義》志傳類版本基本以《三國志傳》作書名, 形式上為上圖下文, 內容上則多插增關索或花關索故事。由於絕大多數版本刊刻于萬曆年間的福建並且基本上集中于建陽一帶, 故又俗稱為閩本建本
批評版本
《三國演義》批評版本類也豐富多彩, 據不完全統計其包括鐘伯敬本、李卓吾本、吳觀明本、兩衡堂本、芥子園本、綠蔭堂本、寶翰樓本等十幾個版本。
《三國演義》批評版本首次將《三國演義》回目由單題變為雙題, 並且把240則合併為120, 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開創《三國演義》版本批評之先河, 敢於大膽闡述自己的批評觀點和獨特見解。
毛氏版本
《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是由清康熙年間的毛綸、毛宗崗父子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參考了《三國志傳》版本, 對回目和正文進行了較大修改, 並作詳細評點, 全面整理修訂而成, 《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乃後來最流行的毛氏版本《三國演義》。

毛氏版本類流傳至今的版本約有70種之多,其故事情節流暢、文字精練更具可讀性。毛氏父子還刪去了大部分完全與史料不符合的情節, 使《三國演義》小說相對來說更加接近《三國志》史料, 故事情節也更加緊湊精練, 並且更加能夠凸顯經典人物形象。所以, 毛氏版本極受清朝時期的老百姓的歡迎。